当前位置 : 首页 > 言情 >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篇)

更新时间:2023-03-18 07:55:11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篇) 已完结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篇)

来源:落初 作者:张振鹏 分类:言情 主角:宋庆龄博览 人气: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篇)》由网络作家张振鹏所著,终于迎来了精彩的大结局,宋庆龄博览这两位主角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是悲伤或是喜悦或是幸福,这些悬念都将在这章精彩的结局内容中为你揭晓,精彩内容如下:《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篇)》是一套亲子旅游图书,分为中国篇和世界篇。中国篇从国务院近30年来公布的四批一百多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遴选出50座最具特色的名城。这些名城中很多是千年古城,历史文化气息浓厚,有着不朽的历史积淀,同时又具备现代城市的风情,走近它们,就能充分感受它们所敞发出来的历史人文气息,从而充实提高自已的文化素养,体味历史文化的美与自然。衷心希望本套书能够带给孩子一份认知、一份震撼、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乐趣和思索,带给孩子一种对性情的陶冶、一种眼界的提高、一种人文知识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

...展开

精彩章节试读:

名城概览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隶属于山东济宁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东方文化而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圣城”。1982年,曲阜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曲阜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的早期文明。上古时期炎帝、黄帝和少昊都曾定都于此。商朝时曲阜为奄国国都。到了周朝,曲阜被定为鲁国的都城,并以“礼义之邦”而著称,这里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据有关记载,孔子生于尼山,葬于曲阜市北面,即现在孔林的所在地。

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被世人合称为“三孔”,并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曲阜除了著名的三孔,还有少昊陵、石门寺、周公庙、春秋书院、西夏后遗址等多个文物古迹。

曲阜是儒文化的发源地,每年的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这里都会举行众多的活动,来纪念孔子。

⊙寻幽探秘:

1.曲阜的尼山本叫尼丘山,后来为什么更改了名字呢?

古代时的鲁国,原是个多山之地。尼山,就位于曲阜东南的30千米处,是孔子的诞生之地。尼山本来叫做尼丘山,但因孔子名丘,世人出于对圣人的尊崇,为避圣讳,遂将尼丘山改名为尼山。

奇境珍藏

【孔庙】

孔庙坐落于曲阜城的南门内,初建于478年,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孔庙的建筑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其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前后分为九进院落。沿着中轴线,有奎文阁、十三碑亭、杏坛、大成殿及历代碑刻等。孔庙院内尽植苍桧古柏浓荫蔽日,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庙的悠久历史,又烘托了孔子的思想之深奥。圣迹殿、十三碑亭和大成殿等处,陈列有大量的碑碣石刻,其碑刻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孔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杏坛】

杏坛,相传为孔子在世时的讲学之处。它位于大成殿前的甬道正中,黄色琉璃瓦朱红色柱子,上面有彩绘的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朝乾隆皇帝的“杏坛赞”御碑。坛前有一形制古朴的石香炉,其高约1米,为金代的遗物。坛旁有一株树冠如盖状的古桧树,人们称之为“先师手植桧”,相传原为孔子亲手所植,但几经荣枯毁于火难,现存的桧树是雍正年间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

【大成殿】

从杏坛向北望去,在双层玉色栏杆的簇拥的台基之上,是一座金黄色的大殿。大殿正中高高悬挂的海蓝色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三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径约1米,是清朝雍正皇帝的手书。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与核心。它和故宫的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大成殿高达24.8米,宽45.78米,纵深24.89米。大殿黄瓦覆顶,雕梁画栋,结构简洁而整齐,四周廊下环立着28根整石雕龙的石柱。柱上龙姿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其刀法刚劲有力,雕刻玲珑剔透。大成殿的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们的智慧和才华。

【孔府】

孔府坐落于曲阜城的中心孔庙的东侧,是孔子世代的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又称“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

孔庙占地达7.4公顷,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约480间,分为中、东、西三路布局,分前后九进院落。中路为主体建筑,前为官衙,后为内宅,最后为孔府花园。孔府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典型建筑。

孔府门前有一对2米多高的大石狮。红漆黑边的大门正中上方,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匾额,上书“圣府”二字。

【孔林】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面积最大、延时最久的氏族墓地。孔子逝世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林的规模也随之扩大。自汉代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孔林增修、重修达13次之多,直至现在的规模,总面积约为2平方千米,周围林墙高达3米多,厚约1米,长达5.6千米。孔林对于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风俗的演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孔宅故井】

孔宅故井位于孔庙内,相传为孔子当年饮水的井,井深3米,明代时以莲柱石栏围护,莲柱用响石雕成,用手轻轻拍打时发出金属般的响声。井中之水被后人称之为“圣水”,并立有“孔宅故井”的石碑。

⊙寻幽探秘:

2.相传孔子的第九孙——孔鲋,曾将儒家经书藏于故宅的墙壁中,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据说,当时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为了保存这些经典,孔鲋将书藏在了孔子旧宅的墙壁中,自己则隐居到嵩山去了。孔鲋到死也没有把它们取出来,但“竹简不随秦火冷”,这些经典得以保存了下来。

典故传说

【万仞宫墙】

《论语》中记载着重要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辅佐鲁君。有一次,鲁国的大夫孙武权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比他的老师要强多了。”

子贡听了,就打了个比喻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这道墙不过肩头,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墙内的一切了。我老师的墙有数仞高,如果找不到他的门,就无法看到墙内雄伟的宗庙和精美的房舍了。”

孙武权听了这番话,顿时为自己的浅薄而感到羞愧了。

古代时,一仞为七尺或八尺。后人觉得“数仞”不足以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到了清朝时,乾隆皇帝御笔亲书了“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在仰圣门上,表示对孔子的尊崇。

知识百科

【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的书,它以对话文体和语录体为主。它是儒家学派的重点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语》的内容涉及教育、文学、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其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它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被世人奉为至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被称为四书,《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它们合称为“四书五经”。

猜你喜欢

  1. 都市小说
  2. 玄幻小说
  3. 言情小说
  4. 灵异小说
  5. 热门作者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